说起孙健这个人,很多年轻人可能没听过,但他的人生轨迹在历史上挺特别的。从一个普通工人起步,一路爬到国务院副总理的位置,又在几年后回到基层继续干活,到最后1997年走的时候,中央没搞什么官方仪式,只有老同志谷牧个人发了唁电并送了花篮。这事儿听起来有点儿传奇,但其实就是那个时代背景下普通人命运的缩影。孙健1936年出生在河北定兴的一个穷苦家庭,早年没机会上学,15岁就进天津内燃机厂当翻砂工,那活儿苦得很,每天跟沙子、铁水打交道,手上全是老茧。他一步步从学徒干到班组长、车间主任,靠的就是实打实的苦干。
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那时候他已经在厂里混出点儿名堂,多次拿过先进工作者称号。到了1960年代,他升到厂党委书记,负责生产调度,跑过不少基层企业,积累了工业一线经验。1973年,他调到天津市委,当上书记,主抓工业,这一步已经算得上地方领导了。 两年后,1975年1月,在第四届全国人大会议上,周恩来提名他当国务院副总理,主管全国工业和交通。那年他才39岁,从基层直接跳到国家高层,这在当时的环境下不算稀奇,但对孙健个人来说,肯定是巨大转变。他上任后,主要任务就是抓工业整顿,跑遍全国工厂矿区,了解实际情况。谷牧作为另一位副总理,排名在他前面,负责指导他适应中央工作。
展开剩余66%谷牧1914年生,早年参加革命,经验丰富,在国务院分管经济建设多年。他对孙健的帮助挺实际的,比如教工作方法,强调多下基层。孙健在位三年,大部分时间确实在外面调研,接触一线问题。这段经历让他快速成长,但也暴露了从基层上来的人在高层决策中的局限。1978年3月,孙健被免去副总理职务,回到天津内燃机厂,继续当普通工人。他没闹情绪,就这么平稳过渡回去,每天跟工友们一起干活,推动技术革新。后来,他的能力又被认可,逐步升到中国机械工业供销华北公司总经济师,还兼了天津开发区公司经理,一直在经济一线忙活。
1997年11月,他因肺癌在天津去世,享年61岁。葬礼简单,中央没派人去吊唁,这跟他的特殊经历有关。谷牧听说后,以个人名义发了唁电,还送了两个花篮,表达哀悼。这举动挺接地气的,体现出老同志间的惺惺相惜。谷牧当时已经是全国政协前副主席,为改革开放贡献很大,但他没忘这个曾经的“学生”。孙健的一生,没什么大起大落后的怨言,他总保持平常心,从高位下来后,还在基层发光发热。这故事告诉人,时代变迁中,个人命运有时不由自己,但踏实干事总不会错。
孙健的升迁路子,说白了就是从底层一步步爬上来的典型例子。他在天津内燃机厂干了18年,从翻砂工到厂长,中间没少吃苦。1951年进厂时,他才15岁,七年没回老家,就埋头苦干。那个年代,工厂生产任务重,他负责的班组产量总超标,领导看在眼里。1969年,他调到天津第一机械局,当副局长,继续抓生产。1973年11月,任天津市委书记,那时他主管全市工业,跑了600多家企业,摸清底细。这段基层积累,让他后来在中央能上手。
1975年被提名副总理时,周恩来在会上强调,他年轻,多跑跑基层。这话孙健记住了,上任后确实全国到处转,重点抓工业交通整顿。谷牧作为老领导,帮他不少忙。谷牧早年在山东参加革命,解放后管过上海工业,经验老道。他分管国家建委时,就开始带孙健,教怎么处理文件、分析数据。孙健排名谷牧后面,两人名字常一起出现在报告里。这师徒关系,不是空谈,而是实打实的指导。孙健在位期间,推动了一些基建项目,强调实际效果。1978年免职后,他回厂当工人,没要特殊待遇,每天打饭、劳动,跟大家一样。
发布于:吉林省